市场从农药使用现状看零增长某县果农用

原创

在农业生产中,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,几乎贯穿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全过程,且技术要求比较高。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,目前农村基本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,种地的还主要是老人和妇女,他们文化程度不高,接受新事物能力差,缺乏农药及作物病虫害相关知识,没有安全用药意识,因不懂又缺乏指导而违规,导致滥用、乱用、误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
笔者曾对某县果农在苹果生产中使用农药的情况进行过调研,通过调查发现,年龄较大的果农由于受文化水平、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,在农药使用中存在着买药无主见、配药凭感觉、喷药凭直觉,只看效果不顾其余等许多问题,现归纳如下:

一是对该买什么药心中无数,药剂品种选择不科学。一些果农在购买农药时片面追求价格与效果,加之缺乏相关知识,盲目从众跟风或听从经销商的意见。少数经销商利用农民对他们的信任有意进行误导,为了牟利不分作物品种,不管防什么病,治什么虫,有意让农民按照他们的意志去购买农药,鼓动农民多买农药,这样做的后果不但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,而且还会误导农民过量使用农药,甚至使用了假劣农药,造成不必要的危害与损失。

二是施药方法不正确,用药浓度无标准。一些果农不能根据防治对象、作物和施药时间对症用药,片面追求速效性,多种相同作用的农药混合在一起使用;有的仅凭感觉和经验用药,按照自己的习惯,怎样方便怎样用,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用药方法,不能按病虫危害习性来施药,常常是连续多次用药,利用率低下。有些果农受不良喷药习惯的影响,为了保险故意加大用药浓度,对水量不足,认为浓度越大,效果越好,用药量大增,造成浪费,甚至出现药害。

三是不遵守安全间隔期,对应该何时用药,心中无数。一些果农每年在病虫害防治上钱没少花,力没少出,效果却不如人意,甚至是“药越打越多、虫越生越重”。通过调查发现,一些果农在防治病虫害上,没有根据自己果园的实际情况,不考虑安全使用间隔期,而是看别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,有着盲目的从众心理。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果农为了降低投入,在用药上采取能扛就扛、能拖就拖的办法,实在扛不过去了才打药防治,错过了防治病虫害的最佳时机,违背了“治虫不见虫”的原则,结果是被动防治效果差,影响了果品质量和收益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
四是农药器械比较落后,导致施用效果不佳。手动老式器械喷雾能力较差,劳动强度大,喷药速度慢效率低,果农在喷药时往往因压力小而造成树冠、内堂喷不到,导致漏喷,还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。也有部分药械是机动的,虽然压力大,但是由于一些提供服务的人急功近利,为了提高喷药效率,往往有意把喷头垫片喷孔戳大,孔粗水大,雾化效果差,导致雾滴分布密度降低。有些果农错误地认为药喷得越多越好,喜欢把果树喷得枝叶滴水,以为这样才好,但适得其反。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,农民喷雾施药附着于农作物上的农药还达不到60%,农药不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,却流入了土壤,还会对环境造成面源污染。

农民用药水平的高低、能否科学合理使用农药,是从源头上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。就以果园管理来说,病虫害防治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,当地的政府非常重视苹果生产上农药的使用问题,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引导果农合理使用农药,提高果园管理水平,但是收效却不太大。面对如此现状,要想实现农药零增长确实任重道远。

总的来说,农药的使用是有一定技术要求的,比如什么作物、发生什么病虫害要用什么药,什么时间来打药、配多大浓度等要求都是不一样的;况且农药的新品种、新剂型不断涌现,还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等,要让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来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。所以,要想实现农药零增长,就必须重视使用这个环节,必须教育引导农民了解安全用药知识,逐步增强科学用药意识,提高用药水平。

本刊专稿,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,谢谢合作!更多精彩内容详见《农药市场信息》杂志第26期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kbkq.com/zcmbyf/12516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